央视的“青年歌手大赛”我是从去年开始看的,去年到同学家里去,同学的父母很喜欢看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我家的小丫头也喜欢看了。去年的青歌大赛我们就是从开始看到最后的,每天晚上7:30就准时守在电脑前,因为家里没有买电视。
今年的青歌大赛已经是第十三届了,感觉今年的青歌赛看得不再像去年那年吸引人了,不是曲目太老就是选手太老,可以看的就只剩下余秋雨老师的点评了。
昨天晚上看到余秋雨回答监审组问题那段感触很深,就记下来大概意思。
读好书、读一流的书——从高位进入。读书,一定要读好书,否则不如不读。读书,还要读一流的书。这个世界每天新出的书何止万本,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。我们没有义务用我们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、俗气的文字。你一定要习惯从高位进入!强迫自己从高位进入!读书,做人,无不如此。
假如你一开始就习惯了低位,那你的品位可能永远会那么低。就像唱歌,你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个低调,在演唱过程中,你再往高调上唱就显得很滑稽,也不可能。
一流的书也很多,不可能都去读。这时就要选自己能读得下去的书,只有自己能读得下去,这样的书对你才有用。
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。
著名学者梁实秋曾说过一句名言: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!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,但确实是他的读书秘诀。读书要忌杂。哪怕是一流的好书,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。好书需要形成系统,需要时间间隔,需要慢慢咀嚼、消化和回味。
我上大学的时候,图书馆的一个老职员对我说:“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,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。”我相信这是他多年的经验之谈。无数事实说明:读书不在多,而在于一个“精”字,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,在于你的系统和计划之间有没有良好的逻辑关系。
举例说,假如你读诗,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,而在其中的某段时间里则可以专门读李白,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以后,写点读后感,再看一看有关李白作品的评论文章,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。读完了李白,使李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时,再去读李白的朋友杜甫,读完杜甫后可以再读他们同时代人的书。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你就是从头到尾读上几百遍也还是杂乱的,没有成为一个系统。
这给自己以后读书和买书也指了个方向,不能什么东西觉得好就想收集起来,最后收集的自己没有用过的东西太多了,只是放在那里给别人看了,做做样子。
一本书他先看了目录再决定读不读,有读的欲望了再看书的内容,如果一本收能让你看半小时不放下,那这本书就是值得买的一本书。
0 评论 on "昨晚青歌大赛观感"
发表评论